央广网扬州4月24日消息 江苏省扬州市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以下简称“市老促会”)成立于1992年3月,是经扬州市委批准,在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由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原市委农工办)主管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现有驻会人员9人,主要由热心于老区建设事业的党政退休干部和社会爱心人士组成。近年来,市老促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老区建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大力弘扬“英勇顽强、艰苦奋斗、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的扬州老区精神,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做了大量查漏补缺并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被中国老促会授予“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称号、被省老区“三会”表彰为“全省扶贫开发与老区建设先进单位”、被市农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扬州市农村扶贫工作先进集体”等。
赓续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
扬州老区涉及全市区域面积90%以上。近年来,市老促会的同志时刻铭记革命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最终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怀揣老区情怀,组织市直理事赴宝应、江都开展红色教育“老区行”活动,结合《扬州市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的发行和党的百年华诞,借助扬州电视台、扬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全力做好建党百年系列宣传活动,赓续红色基因,传承老区精神,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宣传老区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和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就。与扬州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设《老区精神永流传》专栏节目,先后编辑播出36期,重点讲述扬州老区发展史中的精彩故事。组织开展“老区人民心向党”征文比赛、挖掘整理《革命火种播撒的地方——各地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史料,支持宝应西安丰、江都郭村、高邮界首红色基地建设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和举措,赓续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激励所有老区工作者坚定信念明方向,坚守初心勇担当,尽心竭力服务好老区人民。
红色是老区的底色,红色资源是老区最宝贵的优势资源,红色资源调研普查是江苏省老促会今年年初布置的一项重要工作。市老促会认真贯彻落实省老促会工作部署,联手市委党史办利用已有的红色资源资料,共同推进红色资源调研普查的进一步深入挖掘。为此,他们制定下发《调研普查工作方案》《调研普查工作建议》和《调研普查登记样表》,要求各地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把红色资源调研普查工作做起来、抓上手,摸清底数、找出问题、建立台账,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充分保护利用开发红色资源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仍旧坚持深入实地走访查看、督促指导,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座谈会,共同研究商讨,寻求解决办法,还就红色资源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和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撰写出了一份质量较高的红色资源调研普查调研报告,把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目标相衔接,提出“保护开发红色资源助推文旅兴市战略”的新思路。
帮扶经济薄弱村发展,打牢乡村振兴根基
帮扶经济薄弱村发展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也是市老促会的职责所在。市老促会自2004年就开始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将经济薄弱村帮扶作为畅通村情民意的窗口、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联系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每个村一帮五年,重点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前后三轮,共帮扶了23个经济薄弱村,现在都成了当地的富裕村。邗江区公道镇湖滨村地处邵伯湖西岸,远离城市繁华,发展资源短缺,村民创收困难,在周边其他村不少村民陆续进入小康以后,这个村依然存在较多弱势群体,集体负债累累,曾是邗江区经济薄弱村。市老促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承担起帮扶责任,与湖滨村干部一起走访调研、拿规划、排方案、找项目、引资金,扶持村集体新建标准化厂房、发展光伏发电等增收项目,经过精准施策、精准帮扶,2020年该村实现经济经营性收入16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180多万元债务,银行存款还有100多万元,一举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每当人们问起湖滨村如此快速发展的原因时,该村党总支书记王飞便夸道:“是市老促会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帮助我们实现脱贫致富,走上了乡村振兴康庄大道。”2021年以来,市老促会又挂钩联系6个村,探索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帮促活动。通过调研分析,他们转变观念,与时倶进,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办事,帮助联系村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将有限的扶持资金用于扶持帮促村发展持续稳定的增收项目上。2021年,市老促会在六个村共投入扶持资金150万元,撬动了县乡村三级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兴建起标准化厂房、蔬菜钢架大棚、三产物业用房等22个集体增收项目,当年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467万元、村平78万元,比上年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3万元、比上年增长14.5%,有5个村实现无债务村。
加大助学扶贫,共同牵手圆梦
多年来,扬州市老促会始终把会校联手、职教扶贫作为工作重点,持续实施“牵手·圆梦”工程,落实“滴水·筑梦”工程。与扬州技师学院和扬州天海职业技术学校联办“圆梦班”,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学得一技之长实现就业。2021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扬州技师学院、扬州天海职业学校的“圆梦班”仍然招收了282人和405人。在招生过程中,市老促会立足于“早”,早宣传、早动员、早发动;着力于“找”,主动去寻找家境困难难以继续学业的初、高中毕业生。扬州市老促会在专门安排40万元资金实施“牵手·圆梦”助学工程的同时,落实好省老区“三会”安排的90万元“滴水·筑梦”助学扶贫工程,对江海学院、扬州技师学院和扬州天海职业学校的贫困生给予资助,确保这些学生不发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现象。多年来,市老促会始终把圆梦班学生实现就业作为终极目标,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质量。技师学院“圆梦班”的王超、龚玉两位同学都是孤儿,自小跟随辛苦务农的祖辈长大。市老促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明确专人进行结对帮扶,经常到校了解他们在校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提前为他们对接工作单位,毕业后两人分别被中邮通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和蜀大侠餐饮有限公司录用,月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扬州天海职校徐莉莉、徐荣荣是一对双胞胎,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十分困难,市老促会和技师学院共同帮助解决就读期间母女三人居无定所的问题,让姊妹俩安心学习;毕业后,又帮助她们联系到扬州灯泡集团就业,每人月均收入3500多元,实现了家庭脱贫解困。2021年,扬州技师学院除升本、参军外,280名“圆梦班”毕业生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100%;江海职业学院受助的100名学生,除2人因病休学、34人专升本、2人参军外,其余62人全部就业;扬州天海职校217名毕业生,除18人升入高技外,199人全部就业。扬州市老促会会校联手开展职教扶贫的经验做法得到了省老区“三会”的肯定和支持,不但将“圆梦班”上升到省级层面,而且在扬州技师学院设立省老区“三会”人才培训基地。
积极上争项目,助力郭村老区振兴
江都区郭村镇是苏北第一个成立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组建地,特别是曾因“郭村保卫战”而享有新四军“东进序曲”佳誉的革命老区。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多年来,市老促会不忘革命先烈、不忘老区人民,多次深入郭村调研,主要领导多次向省老区“三会”反映情况,并协调江都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去省汇报,向省争取加大对郭村革命老区扶持力度。省老区“三会”丁解民理事长不忘初心,三下郭村亲临实地调研,在其精心谋划下,2019年郭村革命老区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省级“点穴式”重点帮扶单位。近年来,市老促会领导三番五次到郭村专题调研,跟进助推“点穴式”项目开展,指导郭村镇积极回应和推进省级“点穴式”项目实施。截至2021年底,省市有关部门支持郭村“点穴式”帮扶项目12个,完成总投资4.5亿元,其中落实省市区帮扶资金1.56亿元,完成或基本建成中低产田改造、红旗河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项目8个。无论是项目投入体量,还是项目建设质量,都为郭村老区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
今年初,市老促会一方面积极赴郭村革命老区现场调研查勘,指导郭村革命老区调整优化帮扶项目清单,推动郭村镇作为扬州市申请省扶持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申报;另一方面,赴省老区“三会”协调上争项目、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目前已有多个省级部门将郭村申报项目纳入帮扶范围,初步落实帮扶资金3.1亿元,又促成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不仅点到穷穴位,更能帮出精气神、结出致富果。(顾金龙 杨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