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成为我国进行经济和金融全面布局、全面升级,以及启动经济内循环的指导性文件。
《意见》从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我们将选择土地市场、资本市场、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和现代流通体系进行重点解读。
什么是全国统一大市场?
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的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以及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同时市场的监管要公平统一、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进一步规范的大市场。
目的是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等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
内需特别是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终消费支出与资本形成总额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持续保持在高位,2021年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量的三架马车中贡献最大,贡献比例为65.4%,投资和净出口贡献比例则分别为13.7%和20.9%。由于中国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使得净出口贡献超过投资。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风险事件不断,因此我们需要立足强大的国内市场,打通一些关键点和关键领域的梗阻,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释放内需潜力,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图1a 中国经济年度增长
数据来源:Wind
图1b GDP增长贡献率
数据来源:Wind
标准先行:新时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
统一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统一标准,可以防止部分企业利用数据、算法、技术手段等方式排除和限制竞争,有效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建立一套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将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和企业合规成本,市场参与主体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去自动匹配,有利于促进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由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呈现明显的二元特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就成为一直以来土地改革的目标。关于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从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逐步建立”,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建立”,再到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建立健全”。
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有土地所有权地位不对等,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不明晰、权能不完整、实现方式单一等问题制约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建设,损害了农民土地权益。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支持扶贫开发,符合条件的地区在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跨省域间的调剂使用应该从国家层面予以统筹。
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破除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碍,赋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权利,实现同地同价同权。此举将有利于打造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促进资本下乡,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
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统筹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同步推进基础制度改革。
根据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将成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主线。
全面注册制是全盘性的系统改革,区别于单纯的板块试点。现在市场分为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亟需统一市场标准、监管审核标准,为注册制的全面落地实施铺平道路。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将极大地降低监管成本,有力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全面实施注册制将会持续加大上市公司特别是优质企业的供给量,有助于从全世界吸引人才和技术,建立起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成熟市场。
实践证明,注册制有效提高了股票发行效率,缩短了企业上市排队时间,促进了投融资环境改善。创业板新股从受理到上市平均所需天数在注册制改革前为532天,而在实施了注册制的科创板和改革后的创业板,企业IPO排队时间显著缩短,平均约为300天。
2021年,共有524家企业IPO,其中402家以注册制形式上市,融资规模达3,579亿元,占新上市企业融资总额的66%。自2019年6月科创板开市和2020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以来,截至2022年2月末,A股市场共有670余家企业在注册制下完成发行上市,合计融资规模约为7,915亿元。
图2 统一的资本市场
双碳目标: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市场
油气、电力、煤炭是我国能源供应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多种能源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之间的相互替代作用,将有助于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双碳”目标。打破省际间壁垒、推动互联互通将有效促进标准化能源产品的全国性交易。
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为直接或间接碳排放付出同样的单位费用(碳排放价格),都可以按照同样的碳价从碳汇或碳捕获与封存获得收益。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将有助于推动在减排成本最低的地区和部门减碳,实现全局最优而非局部最优。
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也是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2016年—2021年,我国先后出台了18项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印发了3批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及认证产品目录,将19类近90种产品纳入认证范围,覆盖有机绿色食品、纺织品、汽车摩托车轮胎、塑料制品、洗涤用品、建材、快递包装、电器电子等产品。 颁发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证书3.4万余张,获证企业1.6万余家。 同时,还有涉及单一绿色属性的认证服务,如节能、节水、光伏、风电、环保、循环等认证项目,共颁发证书18万余张,获证企业2万余家。
绿色消费升级会带动绿色制造升级,进而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信部规〔2021〕178号)提出主要目标:到2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
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强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试验作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及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有效运行和风险管控机制,全面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图3 创建绿色全产业链:促进绿色消费、扩大绿色供给、畅通绿色循环
高效的流通体系
构建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内外贸联动发展。现代流通体系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大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流通体系既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骨架,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借助的市场接口。我们应当从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应急物流体系等方面统筹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图4 现代流通体系
大数据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等各类市场之间是分别监管、条块分割的状态。未来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可以将各类市场信息进行比对、有机地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各类市场数据之间的联系,实施统一的管理,以确保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国内大市场监管的效率。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市场数据不充分、不真实的问题,用数据和技术来推动市场经济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未来国家将整合建立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金融市场等各类市场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监管机制,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保驾护航。
结语
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将会极大加快市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速度,便于市场参与主体快速有效地做出决策,缩短各个要素的流通时间与成本,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快速完成。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有助于疏通堵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